藍色的堅持

小時候常常不懂大人說艱深的話, 需要很多時間去消化了解, 例如創業維艱, 守成不易這種道理。大學念建築系時看到同學的爸爸有建築公司, 同學的起步和資源和我比起來就超前很多了。然而她的父親並不希望她接下他的建築公司, 而是去別的公司當員工, 因為他覺得自己創業已經很難了,  女兒要保持公司的業務穩定更難。看來每個家族事業都有背後的故事啊! 來到奧地利布爾根藍州 Burgenland, 這州不僅產有優質的紅酒及甜酒, 還有百年歷史的手工藍染。2010年,正宗布爾根蘭藍染手工藍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奧地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18年以來,此工藝甚至已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約瑟夫口先生Josef Koó是布爾根藍州藍染家族企業的第三代。他在 2008 年接管了家族手工的傳統事業, 繼承他的祖父於 1921 年在布爾根蘭州建造了染料廠。這是最後一個在布爾根蘭製造的藍染手工藝工作坊! 藍染是從印度生長的植物提煉出來的顏色, Indigo 也稱為木蘭。多種的木製及黃銅製的印模是口先生家族繼承的遺產,有的模型有50多年的歷史。圖案大部分是來自大自然中的植物,或幾何圖形。 首先他用家族秘方調製的天然樹酯配方將模型的圖案印在棉布上,晾乾後才開始染色的過程。藍染的過程並不只是把布料染成藍色,  布料被放進木蘭葉汁後經過氧化會從黃色變成綠色, 再變成藍色。染缸中的染汁可以一直重複使用20-25年才替換。這個過程要重複很多次, 藍色才會越來越加深, 整個染色氧化的過程需要至少三小時。最後用溫水將樹酯洗掉, 白色的圖案是用留白的方式製造出來的。 和現代速食流行服飾比起來這種傳統手工製作的服飾真的很耗時間,但是穿著藍染布料時能夠感受得到師傅的用心及天然布料的耐用品質。藍染真是值得珍惜傳流下去的手工藝術。 我們鍾愛的奧地利服裝設計師Susanne Bisovsky 有和口先生聯名合作奧地利傳統服飾, 那個獨一無二的深藍色的方巾真是太美了。 看到口先生被染藍色的手, 就是藍色的堅持。 小筆記 Blaudruck Koó 網站: https://www.originalblaudruck.at/ 地址: Neugasse 14, 7453 Steinberg-Dörfl, Burgenland Austria

狐狸先生的承諾

還記得暢銷小說手札情緣 (The Notebook) 拍成電影造成大轟動嗎?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年輕時因出身背景懸殊被拆散,多年後男主角把他們倆個都喜愛的破舊大屋買下,花了很多時間修好,並且被記者拍下照片給報紙報導。當女主角和母親認可的對象交往,正在試穿婚紗的時候,她卻在報紙上看到男主角的相片而昏倒。命運似的重逢,女主角很驚訝地說男主角真的做到了,修好這棟老房屋。 男主角回覆她: 這是我對妳的承諾! 我不知道多少觀眾當下感動到要猛擦眼淚,但是有帶面紙的人一定會加分 (呵呵) 。反正好事多磨,最後一片真心換到兩人一生的承諾。 廢棄的別墅 坐在維也納市的四號地鐵裡,沿路上看到的地鐵站都是奧地利建築師奧托瓦格納( Otto Wagner) 留下的設計。奧托瓦格納以他那個時代的精神塑造了19世紀末維也納市的面貌。不僅透過仍然是當今城市景觀特徵的建築,而且最重要的是經由建築理論和現代城市規劃的思想。 令人好奇的是,這位有名建築師自己的住所會是怎樣呢? 1886-1888年時奧托·瓦格納在當時的維也納郊區許特爾多夫(Hütteldorf)為自己和家人建造了一座宏偉的避暑別墅。他最喜歡的義大利建築師帕拉迪奧(Andrea Paladio) 是這座住宅的靈感來源,因此這棟別墅完全按照歷史主義風格設計。最特別的是他好友阿道夫·伯姆 (Adolf Böhm) 幫瓦格納設計的宏偉的蒂芙尼大型彩色玻璃窗,成為維也納現存最美麗的年輕風格(Jugendstil)大廳。 瓦格納和家人住在那一陣子,在1912年把別墅出售給一位劇院導演。可悲的是1930年代時新主人必須逃離納粹而移居國外,別墅就被徵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托瓦格納別墅被改建為納粹在奧地利的辦公總部。希特勒青年團的休閒活動就是從這裡組織的。二戰結束後,瓦格納別墅成為政治炒作對象,成了廢棄的別墅 (好悲情的下場)。 夢幻般的生活 我們從悲情別墅跳到維也納的60年代。藝術家恩斯特·富克斯 (Ernst Fuchs, 德文也是狐狸的意思)和他的第三任妻子成為當時的時尚偶像,金色勞斯萊斯的座車成為他的商標。不論去哪裡高調的夫妻倆都是眾人的焦點,攝影機及閃光燈停不了! 在藝術界活耀的富克斯是維也納夢幻現實主義畫派( Wiener Schule des Phantastischen Realismus)的成員之一。夢幻般的現實主義描述了從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的超現實主義發展而來的一種繪畫風格 (狐狸先生和達利是好友)。這種風格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是在奧地利和德國,風格的代表人物幾乎都仍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恐怖而受到心理創傷。常用的主題包括神話主題、宇宙夢境、舊約寓言和世界末日的景象。這也是為何現代的夢幻式偶像劇受歡迎啊,追劇時候彌補真實人生中沒有的那塊遺憾! 1972 年,富克斯收購了一塊受到拆除威脅的廢棄年輕風格寶石,就是維也納許特爾多夫的第一棟奧托·瓦格納別墅。其實這個故事背後是有洋蔥。 重生 恩斯特·富克斯(狐狸先生)1930年出生於維也納,是家中的獨生子。1938年父親因政治原因必須移居上海。母子兩人留在維也納相依為命,是彼此唯一的心靈寄託和依靠。由於種族主義原因不允許他上高中,他接受私人課程,特別是雕塑和繪畫。 戰爭結束後,15歲的他就讀於維也納美術學院繪畫。 富克斯在 1930 年代後期發現了一座廢棄的別墅。那時他還是個家境貧寒的孩子。他承諾母親,等他長大,就會送這棟房子給她。三十多年來,他一直關注著奧托瓦格納別墅。終於在1972 年,他用自己的資金買下了這座大師留下的建築物。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不僅挽救了奧托瓦格納別墅的拆除命運,而且還按照最好的結構和藝術計劃進行了翻新工程。他也在別墅中加入自己設計的家具,壁紙,門把手等等細節。 三十多年的堅持,狐狸先生實現了小時候對母親做的承諾! 別墅整修好後,母子住在同一屋簷下,一直到母親過世。他除了在裡面的工作室創造了很多維也納夢幻現實主義學院的作品,之後更實現了他畢生的夢想,將住處成立為富克斯博物館,向世界各地的遊客敞開大門。原來,深愛一個人不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還可以讓自己變得如此強大啊! 每個建築物中都有某個人的人生, 每個空間裡都有某個人的故事。 如瑩帶路,建築走讀 小筆記: Ernst Fuchs-Museum … More 狐狸先生的承諾

戲如人生, 人生如戲

在奧地利有一個民間團體叫做紅鼻子 (Rote Nasen Clowndoctors) , 參加協會的人都是專業訓練的藝術家, 扮演小丑醫生到處去醫院逗長期住院的病人笑。小丑醫生希望在科學水平上研究小丑式藝術對健康的影響。這些人保持活躍的學習文化,其中使用不同的科學學科來深入了解藝術、幽默和健康的有效互動。我們生活中壓力大時, 大笑真的是會有減壓的效果啊! (應該馬上來大笑三聲) 其實歷史中每一個文化都有這樣的腳色, 像是宮廷中的弄臣。他們專門娛樂皇宮貴族們, 讓鉤心鬥角的宮廷生活中多了一點幽默樂趣。歌劇中的故事都是很戲劇化的, 例如弄臣(Rigoletto)是現在各大歌劇院的標準保留劇目之一。音樂家威爾第(G. Verdi)創作的傑作在19世紀時一直被禁演, 還好威尼斯鳳凰劇院的秘書巧妙的周旋終於可以讓這部歌劇上演, 我們才聽得到耳熟能詳的”女子皆善變” (La donna è mobile)。 布雷根茨(Bregenz)是位在奧地利西部的小城, 這裡最出名的活動,是每年夏季會在博登湖(Bodensee)畔舉辦的布雷根茨音樂節 (Bregenzer Festspiele) 。2020年疫情開始, 很多藝文活動都被取消, 所以2021年夏天時我來欣賞湖畔歌劇時除了感恩能再度參加音樂演出外, 真的被移動式的巨大舞台設計震撼到! 湖畔的夕陽真的很美。開場前巨大的小丑臉閉眼養神, 慢慢上下移動, 還有打呼的聲音。馬戲團的歡樂元素讓一開始人偶的臉充滿喜感, 但隨著故事情節變化, 當大家決定要對弄臣進行報復時, 小丑臉上的鼻子被摘下被眾人鄙視踐踏。室外歌劇的場地太大, 可惜沒法看見歌手的表情, 然而這個舞台設計是和劇情深入結合很成功的實例。 舞台上左邊的巨手象徵著弄臣的家, 有庇護所之意。所以弄臣和女兒在巨手旁對唱時, 手心手背與女兒有許多的互動關係, 非常微妙。這隻手的製作非常靈活, 每個關節都能活動自如。導演透過舞台道具暗喻主角心情, 勝過歌詞的敘述, 甚至用比中指來配合劇情進行給予注目的批判! (哎呀! 在場的小孩看到這幕, 家長要如何解釋這個指法啊?) 弄臣的臉一直隨著劇情變化, 當他苦苦哀求大家失去尊嚴的時候, 眼珠竟掉出來, 在舞台上滾來滾去成了大家的玩物。最後一幕時, 弄臣抱著奄奄一息的女兒, 這時舞台設計了女兒的分身與父親告別,搭乘熱氣球升天到天堂找母親 (氣球高度有14公尺, 女聲不能有恐高症啊)。遭到詛咒報應的弄臣失去心愛的女兒, 椎心之痛在小丑的臉上呈現, 五孔皆空到無盡悲苦的淒涼臉龐, … More 戲如人生, 人生如戲

三合一

說到三合一你會想到什麼? 三個東西合成一體,我最先想到的是三合一即溶咖啡。一包小袋裡面有咖啡,糖和奶精,熱水一沖就有香噴噴的咖啡,真是露營時候最方便的熱飲。每次疫情嚴重時,奧地利山上的小屋都必須停業,所以我們爬到山上時什麼補給都沒有,只有自己帶的野餐盒和飲料。那時我帶個保溫瓶用熱水沖杯三合一即溶咖啡,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山上的無敵美景,曬曬太陽。其實,幸福的感覺可以很簡單。 不論是單身或有家庭,我一直有習慣和好友去度假充電。三合一會讓我聯想到一個渡假勝地洛伊雄Loisium。從維也納開車或坐火車往西北方約一小時可以到洛伊雄,那個地區朗根洛伊斯Langenlois是奧地利最乾旱的城鎮之一。夏季炎熱,溫暖的空氣從潘諾尼亞東部流向這裡。然而,在晚上,即使在溫暖的季節,來自地勢較高的林區(Waldviertel)的涼爽空氣也會流入山谷。正是小氣候使綠維特利納Grüner Veltliner 特別具有果味、辛辣、新鮮和胡椒辛香味。 此外,坎普Kamp和多瑙河帶來了足夠高的濕度。坎普谷Kamptal的夏天很長,秋天很溫和,近年來葡萄可以在 11 月收穫。最重要的是,坎普谷葡萄園的大部分地區都在肥沃的黃土上。還可以在淺黃色柔軟的材料中挖出非常深的地窖走道。葡萄種植者在狹窄陡峭的黃土溝中驅車前往他們的葡萄園,每個地點,每個葡萄園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品質。 這個長形的小鎮周邊地區極為多樣化。陡峭的梯田坡和寬闊平坦的田野,小山谷,綠蔭森林,綠色草地,連綿起伏的田野,多瑙河礫石和原生岩,黃土和沖積地,一切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種奇妙的自然多樣性使該地區的葡萄酒種類繁多,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葡萄酒愛好者。 Loisium 葡萄酒體驗世界是由明星建築師史蒂文·霍爾Steven Holl(1947 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布雷默頓)設計,與葡萄酒相得益彰的作品。紐約客談到他第一次拜訪這地區時說: “這是一個直覺思考和即時靈感的時刻”。 霍爾把這個項目分為三個區域:地下(酒窖)、地中(酒莊遊客中心)和地上(水療旅館)。在完美的共生中,這三個部分融入景觀,賦予葡萄酒現代的面貌。LOISIUM 葡萄酒體驗世界的立方體與連接擁有 900 年曆史的酒窖走廊形成了理念的核心,並代表了史蒂文·霍爾Steven Holl 在泥土中和下的整體概念。乍看之下很清楚:與葡萄酒有關的形狀、顏色和材料都是這個項目的核心。鋁也是建築物的典型特徵。 三種不同層次的地形融合中,建築師史蒂文·霍爾在奧地利最大的葡萄酒小鎮創造了一個風景如畫的體驗世界。與遊客中心的傾斜立方體一樣,奧地利合作夥伴建築師艾琳·奧特·賴尼施 Irene Ott-Reinisch 和 弗朗茲·薩姆Franz Sam 也確保了旅館項目結構上高度複雜設計的仔細施工執行。通常外地開業的設計建築師不一定知道當地的法規及施工方式。 這座三層樓的建築外部結構堅固,圍繞一個水池的內庭院呈 U 形。全玻璃底層設有接待處、酒吧、餐廳、會議室和健康中心等所有公共功能區域。上面的兩層共有 82 個房間,坐落在由不規則放置的不同厚度的混凝土柱組成的“森林”上。經典圓柱似乎從地下長出來,貫穿整個基礎設施。項目團隊將其描述為“像腳的細樹和粗樹”,柱子的不規則排列暗示了房間序列的某種不受控制的增長,各個功能區域之間的流動。由穿孔金屬板製成的外殼使房間及地板立面的顏色變得柔和,旅館外殼覆蓋著一層非常有視覺效果的裝飾層。 大部分由建築師史蒂文·霍爾自己設計的豪華基本設備和家具符合四星級豪華類別,並且已經放置在入口大廳中,讓遊客心情愉快,享受有點奢華的“精緻”款待。 葡萄酒中心的立方體結構,似乎是從地下生長出來的。建築的外殼由 680 塊鋁板組成。鋼筋混凝土牆高17米,地下室地下6米。立方體向南傾斜五度,在建築、葡萄園和酒窖之間創造了一個迷人的交匯點。在遊客中心內,所有的設計元素都圍繞著葡萄酒展開。牆壁大多用軟木覆蓋,讓人想起葡萄種植者的日常生活。欄杆也採用軟木主題。窗戶的形狀反映了酒窖裡走廊的平面圖,白色和綠色的玻璃象徵著酒瓶的材質。 有900 年曆史的酒窖中充滿著釀製葡萄酒的故事。不僅能看到幾百年前使用的橡木桶及古老的酒瓶灌裝技術,像一趟時光倒流之旅,還能感受到到地底下的涼度(維持10度左右,空氣濕度80-90%),聞到酒窖中的黑霉味。特別是在有放置木桶的舊酒窖中,在乾燥的磚石、木桶、瓶子、瓶標、軟木塞、管道和鐵架上,可以看到一層厚厚的、灰綠色到幾乎黑色的毛皮或布狀外觀的黑霉。 我在地窖底的大教堂中聆聽一首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特(Arvo Pärt)為小提琴與鋼琴所寫的器樂作品《鏡中之鏡》。他稱這做鐘鳴作曲法(Tintinnabuli),像鐘聲般的聲音。這些音樂的特徵是簡單的和聲結構、很多沒有裝飾的單音及基本的三音和弦,令人聯想到鐘聲而且節奏簡單而不變。佩爾特曾經說過他的音樂猶如光通過三棱鏡:每人理解音樂都不同,夾雜在一起就好像彩虹般多種音樂體驗。能夠碰觸靈魂的音樂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帶著音樂給我的感動,我從涼爽的酒窖走出來,經過葡萄酒中心品酒一下,再穿過葡萄園回到旅館。回頭一看,三種不同的空間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的藝術品。這種葡萄園生活美學的三合一體驗,真是令人難忘啊!

From tattoos to graffiti

In the summer of 2019,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travel to Bolzano in northern Italy. After queuing there for an hour, I could finally enter a special museum and see the Iceman (Ötzi) found in the Alps ic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archaeologists, I slowly understood the story of the Iceman. Who was he … More From tattoos to graffiti

Beauty of yin and yang

Yin and Yang represent a dualistic concept derived from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In ancient China, the phenomena of opposition and unity in things – such as heaven and earth, sun and moon, day and night, cold and heat, up and down, left and right, movement and rigidity – were expressed by the Eastern concept of … More Beauty of yin and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