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

說到三合一你會想到什麼? 三個東西合成一體,我最先想到的是三合一即溶咖啡。一包小袋裡面有咖啡,糖和奶精,熱水一沖就有香噴噴的咖啡,真是露營時候最方便的熱飲。每次疫情嚴重時,奧地利山上的小屋都必須停業,所以我們爬到山上時什麼補給都沒有,只有自己帶的野餐盒和飲料。那時我帶個保溫瓶用熱水沖杯三合一即溶咖啡,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山上的無敵美景,曬曬太陽。其實,幸福的感覺可以很簡單。 不論是單身或有家庭,我一直有習慣和好友去度假充電。三合一會讓我聯想到一個渡假勝地洛伊雄Loisium。從維也納開車或坐火車往西北方約一小時可以到洛伊雄,那個地區朗根洛伊斯Langenlois是奧地利最乾旱的城鎮之一。夏季炎熱,溫暖的空氣從潘諾尼亞東部流向這裡。然而,在晚上,即使在溫暖的季節,來自地勢較高的林區(Waldviertel)的涼爽空氣也會流入山谷。正是小氣候使綠維特利納Grüner Veltliner 特別具有果味、辛辣、新鮮和胡椒辛香味。 此外,坎普Kamp和多瑙河帶來了足夠高的濕度。坎普谷Kamptal的夏天很長,秋天很溫和,近年來葡萄可以在 11 月收穫。最重要的是,坎普谷葡萄園的大部分地區都在肥沃的黃土上。還可以在淺黃色柔軟的材料中挖出非常深的地窖走道。葡萄種植者在狹窄陡峭的黃土溝中驅車前往他們的葡萄園,每個地點,每個葡萄園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品質。 這個長形的小鎮周邊地區極為多樣化。陡峭的梯田坡和寬闊平坦的田野,小山谷,綠蔭森林,綠色草地,連綿起伏的田野,多瑙河礫石和原生岩,黃土和沖積地,一切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種奇妙的自然多樣性使該地區的葡萄酒種類繁多,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葡萄酒愛好者。 Loisium 葡萄酒體驗世界是由明星建築師史蒂文·霍爾Steven Holl(1947 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布雷默頓)設計,與葡萄酒相得益彰的作品。紐約客談到他第一次拜訪這地區時說: “這是一個直覺思考和即時靈感的時刻”。 霍爾把這個項目分為三個區域:地下(酒窖)、地中(酒莊遊客中心)和地上(水療旅館)。在完美的共生中,這三個部分融入景觀,賦予葡萄酒現代的面貌。LOISIUM 葡萄酒體驗世界的立方體與連接擁有 900 年曆史的酒窖走廊形成了理念的核心,並代表了史蒂文·霍爾Steven Holl 在泥土中和下的整體概念。乍看之下很清楚:與葡萄酒有關的形狀、顏色和材料都是這個項目的核心。鋁也是建築物的典型特徵。 三種不同層次的地形融合中,建築師史蒂文·霍爾在奧地利最大的葡萄酒小鎮創造了一個風景如畫的體驗世界。與遊客中心的傾斜立方體一樣,奧地利合作夥伴建築師艾琳·奧特·賴尼施 Irene Ott-Reinisch 和 弗朗茲·薩姆Franz Sam 也確保了旅館項目結構上高度複雜設計的仔細施工執行。通常外地開業的設計建築師不一定知道當地的法規及施工方式。 這座三層樓的建築外部結構堅固,圍繞一個水池的內庭院呈 U 形。全玻璃底層設有接待處、酒吧、餐廳、會議室和健康中心等所有公共功能區域。上面的兩層共有 82 個房間,坐落在由不規則放置的不同厚度的混凝土柱組成的“森林”上。經典圓柱似乎從地下長出來,貫穿整個基礎設施。項目團隊將其描述為“像腳的細樹和粗樹”,柱子的不規則排列暗示了房間序列的某種不受控制的增長,各個功能區域之間的流動。由穿孔金屬板製成的外殼使房間及地板立面的顏色變得柔和,旅館外殼覆蓋著一層非常有視覺效果的裝飾層。 大部分由建築師史蒂文·霍爾自己設計的豪華基本設備和家具符合四星級豪華類別,並且已經放置在入口大廳中,讓遊客心情愉快,享受有點奢華的“精緻”款待。 葡萄酒中心的立方體結構,似乎是從地下生長出來的。建築的外殼由 680 塊鋁板組成。鋼筋混凝土牆高17米,地下室地下6米。立方體向南傾斜五度,在建築、葡萄園和酒窖之間創造了一個迷人的交匯點。在遊客中心內,所有的設計元素都圍繞著葡萄酒展開。牆壁大多用軟木覆蓋,讓人想起葡萄種植者的日常生活。欄杆也採用軟木主題。窗戶的形狀反映了酒窖裡走廊的平面圖,白色和綠色的玻璃象徵著酒瓶的材質。 有900 年曆史的酒窖中充滿著釀製葡萄酒的故事。不僅能看到幾百年前使用的橡木桶及古老的酒瓶灌裝技術,像一趟時光倒流之旅,還能感受到到地底下的涼度(維持10度左右,空氣濕度80-90%),聞到酒窖中的黑霉味。特別是在有放置木桶的舊酒窖中,在乾燥的磚石、木桶、瓶子、瓶標、軟木塞、管道和鐵架上,可以看到一層厚厚的、灰綠色到幾乎黑色的毛皮或布狀外觀的黑霉。 我在地窖底的大教堂中聆聽一首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特(Arvo Pärt)為小提琴與鋼琴所寫的器樂作品《鏡中之鏡》。他稱這做鐘鳴作曲法(Tintinnabuli),像鐘聲般的聲音。這些音樂的特徵是簡單的和聲結構、很多沒有裝飾的單音及基本的三音和弦,令人聯想到鐘聲而且節奏簡單而不變。佩爾特曾經說過他的音樂猶如光通過三棱鏡:每人理解音樂都不同,夾雜在一起就好像彩虹般多種音樂體驗。能夠碰觸靈魂的音樂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帶著音樂給我的感動,我從涼爽的酒窖走出來,經過葡萄酒中心品酒一下,再穿過葡萄園回到旅館。回頭一看,三種不同的空間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的藝術品。這種葡萄園生活美學的三合一體驗,真是令人難忘啊!

被遺忘的歷史

天氣好我總喜歡出門爬山,走走看看。維也納郊區的Leopoldsberg 利奧波德斯山是我鍾愛的路徑,因為一路上有葡萄園,而且爬越高能看到的景色越美。最高點可以眺望多瑙河,還有遠方的風力發電機。像往常一樣我經過熟悉的小酒館Heurige往山上爬,穿過樹林的路上發現鮮豔的紫色花朵。美到讓人心花怒放啊! 一路上看到不同葡萄種類的標示,告示大家這些葡萄園都是Stift Klosterneuburg 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的屬地。在歷史上基督徒很愛貢獻家產給教堂,有的捐錢或捐地,幾百年下來很多教堂幾乎富可敵國啦! 請不要小看這個修道院,他們不但可以自己釀酒販賣酒,多瑙河岸邊的地幾乎都是修道院的財產。 爬到山頂看到一個紀念碑,多年來我走過幾百次卻沒停過好好看一眼。今天紀念碑上和地上竟然有鮮花! 仔細一看真是汗顏,原來是獻給 1683 年解放維也納的烏克蘭哥薩克人的紀念碑! (Gewidmet den ukrainischen Kosaken den Mitbefreiern Wiens 1683)! 哥薩克人 Kosaken 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及俄羅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歷史上以驍勇善戰和精湛的騎術著稱,為支撐俄羅斯帝國於17世紀往東擴張的主要力量。從16世紀開始,斯拉夫哥薩克人建立了自己的定居點和社區,成為農民,他們不得不為抵禦亞洲游牧民族的頻繁襲擊而戰鬥。在17世紀,哥薩克酋長國在烏克蘭成立,該國與波蘭的統治對抗,後來成為俄羅斯沙皇帝國的一部分。直到18世紀,俄國和烏克蘭的哥薩克人都部分獨立於沙皇帝國,然後逐漸作為自由騎兵部隊併入俄羅斯軍隊。 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進攻維也納城。當時由波蘭國王約翰三世之一帶領的救兵,包含烏克蘭哥薩克人的部隊將土耳其人攻退。奧烏協會執行主席鮑里斯·賈明斯基(Borys Jaminskyj)是第一個人意識到,若沒有烏克蘭就無法維持歐洲。烏克蘭哥薩克人因勇敢而受到稱讚。例如,法國朝臣弗朗索瓦·達萊拉克(François d’Aleyrac)在日記中寫道: 我經常聽到國王稱讚這些哥薩克軍隊,當他離開戰場時,命令王后立即派出新招募的分隊追隨他[……]總之,人們不得不相信維也納的拯救完全取決於哥薩克人! (D’Aleyrac,引自:Sawtschak 2003:16f)。 1684 年 2 月 2 日,在梵蒂岡的教皇禮拜堂舉行了莊嚴的儀式,以感謝“哥薩克人戰勝土耳其人和韃靼人”。因此,烏克蘭人可以為他們參與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感到自豪。 哥薩克Kosarken紀念碑的豎立旨在強調烏克蘭人在“從伊斯蘭教中拯救歐洲”中的“非凡勇氣”、“偉大的勇敢”和功績。 1683 年的另一位“烏克蘭英雄”,據說是維也納第一位咖啡師,格奧爾格·弗朗茨·科爾奇茨基(Georg Franz Kolschitzky) 。傳說中Koltschitzky 在維也納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可惜這不是真的。這個傳說最早是由皮亞爾作家戈特弗里德·烏利希神父在其 1783 年出版的《土耳其第二次圍攻維也納的歷史》一書中傳播的;據說 Koltschitzky 在當時的 Schlossergassel 開了這家最古老的咖啡館(在後來的房子“Zur blaue Flaschen”,大約 1 樓-im-Eisen-Platz 4)。 2022年2月24日清晨烏克蘭被俄國攻擊。每一篇報導都讓人心碎,戰爭之下受苦的只有無辜的普通老百姓。電視報導很多住在維也納的烏克蘭男人竟然坐公車回去烏克蘭的前線為國家作戰。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歷史上的計載,非凡勇氣及偉大的勇敢真的是烏克蘭人的天性。可惜發起戰爭的人不會從歷史中學取教訓。 希望戰爭快結束! Peace! https://www.oeaw.ac.at/More 被遺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