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如人生, 人生如戲

在奧地利有一個民間團體叫做紅鼻子 (Rote Nasen Clowndoctors) , 參加協會的人都是專業訓練的藝術家, 扮演小丑醫生到處去醫院逗長期住院的病人笑。小丑醫生希望在科學水平上研究小丑式藝術對健康的影響。這些人保持活躍的學習文化,其中使用不同的科學學科來深入了解藝術、幽默和健康的有效互動。我們生活中壓力大時, 大笑真的是會有減壓的效果啊! (應該馬上來大笑三聲) 其實歷史中每一個文化都有這樣的腳色, 像是宮廷中的弄臣。他們專門娛樂皇宮貴族們, 讓鉤心鬥角的宮廷生活中多了一點幽默樂趣。歌劇中的故事都是很戲劇化的, 例如弄臣(Rigoletto)是現在各大歌劇院的標準保留劇目之一。音樂家威爾第(G. Verdi)創作的傑作在19世紀時一直被禁演, 還好威尼斯鳳凰劇院的秘書巧妙的周旋終於可以讓這部歌劇上演, 我們才聽得到耳熟能詳的”女子皆善變” (La donna è mobile)。 布雷根茨(Bregenz)是位在奧地利西部的小城, 這裡最出名的活動,是每年夏季會在博登湖(Bodensee)畔舉辦的布雷根茨音樂節 (Bregenzer Festspiele) 。2020年疫情開始, 很多藝文活動都被取消, 所以2021年夏天時我來欣賞湖畔歌劇時除了感恩能再度參加音樂演出外, 真的被移動式的巨大舞台設計震撼到! 湖畔的夕陽真的很美。開場前巨大的小丑臉閉眼養神, 慢慢上下移動, 還有打呼的聲音。馬戲團的歡樂元素讓一開始人偶的臉充滿喜感, 但隨著故事情節變化, 當大家決定要對弄臣進行報復時, 小丑臉上的鼻子被摘下被眾人鄙視踐踏。室外歌劇的場地太大, 可惜沒法看見歌手的表情, 然而這個舞台設計是和劇情深入結合很成功的實例。 舞台上左邊的巨手象徵著弄臣的家, 有庇護所之意。所以弄臣和女兒在巨手旁對唱時, 手心手背與女兒有許多的互動關係, 非常微妙。這隻手的製作非常靈活, 每個關節都能活動自如。導演透過舞台道具暗喻主角心情, 勝過歌詞的敘述, 甚至用比中指來配合劇情進行給予注目的批判! (哎呀! 在場的小孩看到這幕, 家長要如何解釋這個指法啊?) 弄臣的臉一直隨著劇情變化, 當他苦苦哀求大家失去尊嚴的時候, 眼珠竟掉出來, 在舞台上滾來滾去成了大家的玩物。最後一幕時, 弄臣抱著奄奄一息的女兒, 這時舞台設計了女兒的分身與父親告別,搭乘熱氣球升天到天堂找母親 (氣球高度有14公尺, 女聲不能有恐高症啊)。遭到詛咒報應的弄臣失去心愛的女兒, 椎心之痛在小丑的臉上呈現, 五孔皆空到無盡悲苦的淒涼臉龐, … More 戲如人生, 人生如戲

三合一

說到三合一你會想到什麼? 三個東西合成一體,我最先想到的是三合一即溶咖啡。一包小袋裡面有咖啡,糖和奶精,熱水一沖就有香噴噴的咖啡,真是露營時候最方便的熱飲。每次疫情嚴重時,奧地利山上的小屋都必須停業,所以我們爬到山上時什麼補給都沒有,只有自己帶的野餐盒和飲料。那時我帶個保溫瓶用熱水沖杯三合一即溶咖啡,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山上的無敵美景,曬曬太陽。其實,幸福的感覺可以很簡單。 不論是單身或有家庭,我一直有習慣和好友去度假充電。三合一會讓我聯想到一個渡假勝地洛伊雄Loisium。從維也納開車或坐火車往西北方約一小時可以到洛伊雄,那個地區朗根洛伊斯Langenlois是奧地利最乾旱的城鎮之一。夏季炎熱,溫暖的空氣從潘諾尼亞東部流向這裡。然而,在晚上,即使在溫暖的季節,來自地勢較高的林區(Waldviertel)的涼爽空氣也會流入山谷。正是小氣候使綠維特利納Grüner Veltliner 特別具有果味、辛辣、新鮮和胡椒辛香味。 此外,坎普Kamp和多瑙河帶來了足夠高的濕度。坎普谷Kamptal的夏天很長,秋天很溫和,近年來葡萄可以在 11 月收穫。最重要的是,坎普谷葡萄園的大部分地區都在肥沃的黃土上。還可以在淺黃色柔軟的材料中挖出非常深的地窖走道。葡萄種植者在狹窄陡峭的黃土溝中驅車前往他們的葡萄園,每個地點,每個葡萄園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品質。 這個長形的小鎮周邊地區極為多樣化。陡峭的梯田坡和寬闊平坦的田野,小山谷,綠蔭森林,綠色草地,連綿起伏的田野,多瑙河礫石和原生岩,黃土和沖積地,一切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種奇妙的自然多樣性使該地區的葡萄酒種類繁多,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葡萄酒愛好者。 Loisium 葡萄酒體驗世界是由明星建築師史蒂文·霍爾Steven Holl(1947 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布雷默頓)設計,與葡萄酒相得益彰的作品。紐約客談到他第一次拜訪這地區時說: “這是一個直覺思考和即時靈感的時刻”。 霍爾把這個項目分為三個區域:地下(酒窖)、地中(酒莊遊客中心)和地上(水療旅館)。在完美的共生中,這三個部分融入景觀,賦予葡萄酒現代的面貌。LOISIUM 葡萄酒體驗世界的立方體與連接擁有 900 年曆史的酒窖走廊形成了理念的核心,並代表了史蒂文·霍爾Steven Holl 在泥土中和下的整體概念。乍看之下很清楚:與葡萄酒有關的形狀、顏色和材料都是這個項目的核心。鋁也是建築物的典型特徵。 三種不同層次的地形融合中,建築師史蒂文·霍爾在奧地利最大的葡萄酒小鎮創造了一個風景如畫的體驗世界。與遊客中心的傾斜立方體一樣,奧地利合作夥伴建築師艾琳·奧特·賴尼施 Irene Ott-Reinisch 和 弗朗茲·薩姆Franz Sam 也確保了旅館項目結構上高度複雜設計的仔細施工執行。通常外地開業的設計建築師不一定知道當地的法規及施工方式。 這座三層樓的建築外部結構堅固,圍繞一個水池的內庭院呈 U 形。全玻璃底層設有接待處、酒吧、餐廳、會議室和健康中心等所有公共功能區域。上面的兩層共有 82 個房間,坐落在由不規則放置的不同厚度的混凝土柱組成的“森林”上。經典圓柱似乎從地下長出來,貫穿整個基礎設施。項目團隊將其描述為“像腳的細樹和粗樹”,柱子的不規則排列暗示了房間序列的某種不受控制的增長,各個功能區域之間的流動。由穿孔金屬板製成的外殼使房間及地板立面的顏色變得柔和,旅館外殼覆蓋著一層非常有視覺效果的裝飾層。 大部分由建築師史蒂文·霍爾自己設計的豪華基本設備和家具符合四星級豪華類別,並且已經放置在入口大廳中,讓遊客心情愉快,享受有點奢華的“精緻”款待。 葡萄酒中心的立方體結構,似乎是從地下生長出來的。建築的外殼由 680 塊鋁板組成。鋼筋混凝土牆高17米,地下室地下6米。立方體向南傾斜五度,在建築、葡萄園和酒窖之間創造了一個迷人的交匯點。在遊客中心內,所有的設計元素都圍繞著葡萄酒展開。牆壁大多用軟木覆蓋,讓人想起葡萄種植者的日常生活。欄杆也採用軟木主題。窗戶的形狀反映了酒窖裡走廊的平面圖,白色和綠色的玻璃象徵著酒瓶的材質。 有900 年曆史的酒窖中充滿著釀製葡萄酒的故事。不僅能看到幾百年前使用的橡木桶及古老的酒瓶灌裝技術,像一趟時光倒流之旅,還能感受到到地底下的涼度(維持10度左右,空氣濕度80-90%),聞到酒窖中的黑霉味。特別是在有放置木桶的舊酒窖中,在乾燥的磚石、木桶、瓶子、瓶標、軟木塞、管道和鐵架上,可以看到一層厚厚的、灰綠色到幾乎黑色的毛皮或布狀外觀的黑霉。 我在地窖底的大教堂中聆聽一首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特(Arvo Pärt)為小提琴與鋼琴所寫的器樂作品《鏡中之鏡》。他稱這做鐘鳴作曲法(Tintinnabuli),像鐘聲般的聲音。這些音樂的特徵是簡單的和聲結構、很多沒有裝飾的單音及基本的三音和弦,令人聯想到鐘聲而且節奏簡單而不變。佩爾特曾經說過他的音樂猶如光通過三棱鏡:每人理解音樂都不同,夾雜在一起就好像彩虹般多種音樂體驗。能夠碰觸靈魂的音樂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帶著音樂給我的感動,我從涼爽的酒窖走出來,經過葡萄酒中心品酒一下,再穿過葡萄園回到旅館。回頭一看,三種不同的空間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的藝術品。這種葡萄園生活美學的三合一體驗,真是令人難忘啊!

被遺忘的歷史

天氣好我總喜歡出門爬山,走走看看。維也納郊區的Leopoldsberg 利奧波德斯山是我鍾愛的路徑,因為一路上有葡萄園,而且爬越高能看到的景色越美。最高點可以眺望多瑙河,還有遠方的風力發電機。像往常一樣我經過熟悉的小酒館Heurige往山上爬,穿過樹林的路上發現鮮豔的紫色花朵。美到讓人心花怒放啊! 一路上看到不同葡萄種類的標示,告示大家這些葡萄園都是Stift Klosterneuburg 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的屬地。在歷史上基督徒很愛貢獻家產給教堂,有的捐錢或捐地,幾百年下來很多教堂幾乎富可敵國啦! 請不要小看這個修道院,他們不但可以自己釀酒販賣酒,多瑙河岸邊的地幾乎都是修道院的財產。 爬到山頂看到一個紀念碑,多年來我走過幾百次卻沒停過好好看一眼。今天紀念碑上和地上竟然有鮮花! 仔細一看真是汗顏,原來是獻給 1683 年解放維也納的烏克蘭哥薩克人的紀念碑! (Gewidmet den ukrainischen Kosaken den Mitbefreiern Wiens 1683)! 哥薩克人 Kosaken 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及俄羅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歷史上以驍勇善戰和精湛的騎術著稱,為支撐俄羅斯帝國於17世紀往東擴張的主要力量。從16世紀開始,斯拉夫哥薩克人建立了自己的定居點和社區,成為農民,他們不得不為抵禦亞洲游牧民族的頻繁襲擊而戰鬥。在17世紀,哥薩克酋長國在烏克蘭成立,該國與波蘭的統治對抗,後來成為俄羅斯沙皇帝國的一部分。直到18世紀,俄國和烏克蘭的哥薩克人都部分獨立於沙皇帝國,然後逐漸作為自由騎兵部隊併入俄羅斯軍隊。 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進攻維也納城。當時由波蘭國王約翰三世之一帶領的救兵,包含烏克蘭哥薩克人的部隊將土耳其人攻退。奧烏協會執行主席鮑里斯·賈明斯基(Borys Jaminskyj)是第一個人意識到,若沒有烏克蘭就無法維持歐洲。烏克蘭哥薩克人因勇敢而受到稱讚。例如,法國朝臣弗朗索瓦·達萊拉克(François d’Aleyrac)在日記中寫道: 我經常聽到國王稱讚這些哥薩克軍隊,當他離開戰場時,命令王后立即派出新招募的分隊追隨他[……]總之,人們不得不相信維也納的拯救完全取決於哥薩克人! (D’Aleyrac,引自:Sawtschak 2003:16f)。 1684 年 2 月 2 日,在梵蒂岡的教皇禮拜堂舉行了莊嚴的儀式,以感謝“哥薩克人戰勝土耳其人和韃靼人”。因此,烏克蘭人可以為他們參與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感到自豪。 哥薩克Kosarken紀念碑的豎立旨在強調烏克蘭人在“從伊斯蘭教中拯救歐洲”中的“非凡勇氣”、“偉大的勇敢”和功績。 1683 年的另一位“烏克蘭英雄”,據說是維也納第一位咖啡師,格奧爾格·弗朗茨·科爾奇茨基(Georg Franz Kolschitzky) 。傳說中Koltschitzky 在維也納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可惜這不是真的。這個傳說最早是由皮亞爾作家戈特弗里德·烏利希神父在其 1783 年出版的《土耳其第二次圍攻維也納的歷史》一書中傳播的;據說 Koltschitzky 在當時的 Schlossergassel 開了這家最古老的咖啡館(在後來的房子“Zur blaue Flaschen”,大約 1 樓-im-Eisen-Platz 4)。 2022年2月24日清晨烏克蘭被俄國攻擊。每一篇報導都讓人心碎,戰爭之下受苦的只有無辜的普通老百姓。電視報導很多住在維也納的烏克蘭男人竟然坐公車回去烏克蘭的前線為國家作戰。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歷史上的計載,非凡勇氣及偉大的勇敢真的是烏克蘭人的天性。可惜發起戰爭的人不會從歷史中學取教訓。 希望戰爭快結束! Peace! https://www.oeaw.ac.at/More 被遺忘的歷史

一曲走天下   

一月十日是奧地利音樂家安通·卡拉斯(Anton Karas)的忌日。雖然卡拉斯的音樂不是像莫札特或貝多芬的古典音樂那樣有名 ,但是在現代電影史上卻有偶像級的地位喔! 先述說一下The Third Man (Der dritte Mann) ,中文翻成 《黑獄亡魂》,是一部1949年上映的英國黑色電影,由卡洛·李執導。這部片於1950年度的奧斯卡金像獎中提名最佳導演、最佳攝影(黒白電影)、最佳剪輯三項,並獲得最佳攝影(黒白電影)獎。 此外也曾在英國電影學院所評選的「百大英國影片」中名列第一。咳…咳 , 還沒看過的人請默默把這部影片放在必看影片口袋名單裡。 故事舞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美英法俄四國分割統治下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一位無名的西部小說家霍里·馬丁斯Holly Martins(約瑟夫·考登Joseph Cotten飾),由於受友人哈利·萊姆 Harry Lime(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es 飾)的工作委託邀約,意氣風發地來到維也納。但來到萊姆家造訪的馬丁斯,卻被門房告知萊姆已經在前一天因車禍而死。 出席萊姆葬禮的馬丁斯,在那裡與英軍的凱勒威少校Major Calloway(屈佛·霍華 Travor Howard 飾)結識。少校告知馬丁斯,他的朋友萊姆實際上是個在從事黑市交易,盜賣假藥的惡徒。對此事無法置信的馬丁斯,基於對萊姆的友情,決定查明事實的真相( 討厭,你怎麼可以這樣欺騙我? )。 1996 年時我的私人德文老師送我的聖誕禮物,就是The Third Man 的錄影帶。 說真的,影片內容對16歲的我來說太黑暗了,可是影片中的主題曲Harry Lime Theme,我卻印象深刻 。 現在只要哼一下這個曲調,很多人都知道是這部影片的主題曲。然而,這首主題曲就是安通·卡拉斯一曲走天下的證明(馬上可以退休了)。 1948年的時候,原本默默無名在小酒館演奏齊特琴的卡拉斯被導演卡洛·李發掘去演奏電影的配樂及主題曲。高價的合約讓他毫不猶豫地去倫敦完成了任務。電影上映後不僅一炮而紅,還展開了他的國際事業。當時紅到全世界,甚至有人說是那部是齊特琴電影。 齊特琴(德語:Zither)是一種弦樂器。結構演化自中世紀撥弦樂瑟(psaltery),流行於奧地利的蒂羅爾(Tirol)。琴由一個形狀扁平的木質共鳴箱,再加上4或5根的旋律弦和37根的伴奏弦所組成;旋律弦靠向彈奏者,用左手手指上的撥子彈奏。伴奏弦則可用任何一隻手的手指彈奏。齊特琴常在輕歌劇中表現情節的鄉土氣息。在很多奧地利民謠中都可以聽到齊特琴,而且演奏者穿傳統服飾的話更有感覺。因此如果有人在小酒館點曲選擇哈利·萊姆主題曲的話,整間用餐的氣氛馬上熱了起來。 在普拉特中的摩天輪是影片中一個重要的場景,所以吸引了很多影迷來朝拜。這個1897年建造的摩天輪還在使用中,因為安全考量必須減少包廂的數量。在太陽快下山時上去摩天輪,不僅能欣賞日落,還能看到萬家燈火的美景。 包廂升到最高點時,我用耳機聽電影的主題曲,欣賞著充滿歷史的維也納及快消失的夕陽,幸福感爆棚! 上癮了嗎? FB 粉絲頁Archmusictour : https://de-de.facebook.com/archmusicvienna

維也納小物第一篇

2021年開始來點輕鬆的話題吧!疫情持續那麼久,大家好好儲備精力準備下次的旅行。 長住在維也納的我,被很多人問到奧地利玩,除了巧克力夏天會融化不方便帶回去送人之外,還能帶什麼又特別又小型的東西回去和家人及朋友分享。哪裡找得到cp 值高的小物?而且不是在亞洲也買得到的東西,例如史瓦洛世奇水晶。畢竟行李箱的空間和重量有限。我就分幾篇介紹有趣的小物讓大家做做參考吧! 歷史茶店Schönbichler薰比合樂 1870 年開始經營的茶行,在那可以找到特別的味道,不論是茶或酒,只要和味覺有關的東西都有。茶店裡的裝潢古色古香,最喜歡他們古老的大茶葉罐。Sacher Mischung 沙河特選茶是我固定帶給國外朋友非常有維也納特色的茶。Sacher Hotel 是維城有名的高級旅館,這特選茶是為這個旅館的點心特製調配的。大吉嶺紅茶混合中國錫蘭茶配上香檸檬,一個讓人難忘的維也納傳統香味(口味)。價錢100克包裝5.7歐元算親民。 茶店裡面也有賣很有特色的茶葉罐,例如克力姆林系列的畫很能代言奧地利文化。每次經過這裡我一定會和茶店的櫥窗行注目禮,光是看櫥窗的擺飾就很療愈。 網址: https://www.teegschwendner.at/tee/shop_sb.mfpx 查看文章 地址: Wollzeile 4, 1010 Wien 維也納香皂 Wiener Seife 從2006年開始堅持手工傳統做法的肥皂工作坊。70多種的產品從有機肥皂到洗頭皂,甚至還有男士刮鬍皂。我自己喜歡用四個一組的維也納美味Schmankerl 小香皂組合。Wiener Duft 維也納香味的靈感來自剛洗好的床單,春天剛開的花香和綠草的味道。 Blaue Donau 藍色多瑙河,充滿著河邊的清香。茶玫瑰也是我一向鍾愛的香味。這一組還有檸檬油香皂,清香的非常適合在熱帶地區使用。這組價錢16.5歐元, 店中還有10歐元以下的小禮物組合, 每種預算都可以找到適合的東西。其他有機的香皂在網站看得到,但是聞不到。所以,來維也納玩的話要到那店裡聞香喔! 喜歡的話就把維也納的香味帶回家或作伴手禮吧! 網址: https://wienerseife.at/     地址: Herrengasse 6 – 8, 1010 Wien+ Hintzerstraße 2, 1030 Wien (肥皂工坊兼店面) 糖果工坊 Zuckerlwerkstatt 五彩繽紛的手工糖果加上不同主題的創作激起讓人想嘗試所有水果味道的好奇心。在市中心的店裡還可以看到現場製作手工糖果的過程喔!很特別的是按照120年前糖果師父黑樂Heller的傳統調味製作的馬賽克磚糖。三種不同的花色有檸檬,櫻桃及蘋果的口味。好吃到真是欲罷不能。價錢上100克12.9歐元。工坊裡面還有不同造型的棒棒糖和水果軟糖,光是看到繽紛的糖果就覺就很療癒了。每個季節都會有限量主題的糖果推出,情人節到聖誕節都有。當然也有維也納主題的糖果,玻璃罐裝100克6.9歐元可以當伴手禮,很特別喔!若怕玻璃罐破的話有真空包裝也省重量6.5歐元,也是不錯的選擇。 網址: https://www.zuckerlwerkstatt.at/ 地址: 維也納Herrengasse 6, 1010 … More 維也納小物第一篇

Wagon-lit

I saw a restored wagon-lit (train carriage with sleeping accommodation) in Vien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From the inside,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noble way of travelling, because the decoration is luxurious, the compartments are spacious, and there are bathroom facilities for private use. I began to imagine how interesting long-distance train travel … More Wagon-lit

From tattoos to graffiti

In the summer of 2019,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travel to Bolzano in northern Italy. After queuing there for an hour, I could finally enter a special museum and see the Iceman (Ötzi) found in the Alps ic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archaeologists, I slowly understood the story of the Iceman. Who was he … More From tattoos to graffiti